第十談 為學生準備數條登山路標

作文如登山,登山有好多路徑,作文也有好多方法。

登山需要萬全的準備,而最後一種、也是最重要的,那就是路標。

作文的各種準備已經在前「九」談裡討論過,現在要談的也是「老師要怎樣替學生的作文」插路標,指引學生一步一步向流暢的作文目標邁進。

通常,學生拿到老師的命題以後,必須依「審題」、「開端」、「立意」、「結構」、「發展」、「結尾」的順序寫作。

審題是完全瞭解題目意旨。關於審題,老師要講述的是:

  1. 課本裡每一課的意旨要先談,同時要作逆向思考,也就是由老師加上「無關題旨的一小段」讓學生反思討論:如果加這一段,本文會變得好還是不好?
  2. 作文命題也要稍加解釋,協助學生建立審題的概念和能力,這一部份到了國中一年級下學期以後就可以留給學生自己做了。

關於「開端」方面:

  1. 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,每一課都要說明。開端的方法很多,諸如:
  2. ()、破題法。

    ()、喻題法。

    ()、解題法。

    ()、設問法。

    ()、舉例法。

    ()、引述法。

    ()、遠敘法。

    其他前賢名家的原則,大概都脫離不了前述的七種方法。如果我們細分太多,學生反而覺得困惑而更不易瞭解。所以老師在賞析課文的時候,不要怕麻煩,每課都要依前述七法講評一番,使學生有所體會。

  3. 命題之後,開端之法不必講述,要由學生自行運用,這部分是屬於「如人吃冰」,是需要各自體會的。

關於「立意」方面:

  1. 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要充分讓學生理解:「每一個事物或道理都是多向度、多層面」的觀念,在每一課文題上也是多向度的,並且舉例給學生聽,學生自然會慢慢瞭解:每一個題目都可以寫出不同內容的作品,所以課文只是標題的「之一」,不是唯一。
  2. 作文課的命題也是一樣,你可以有你自己的中心思考。

關於結構方面:

  1. 講解課文的時候是把每段的重要意旨加以濃縮成一句話,讓學生明白每一段寫的是什麼。例如國小第七冊第一課:「爸爸的貓」的最後一段,它的主文是:「現在,爸爸晚上看書,只要招呼一聲,大白貓就會走過去,靜靜的臥在他身邊。這隻大白貓筆從前那隻大黃貓乖巧。爸爸要是專心看書,忘了撫摸牠,牠就會抬頭看著爸爸,喵喵的叫。爸爸聽見他的叫聲,就會醒悟過來,拍拍牠說:『好好好,我知道了。』然後,繼續的撫摸牠。爸爸因為有這隻大白貓陪著他,臉上又有了開朗的笑容。一看到爸爸的笑容,我心裡就很快樂。」這一段的大意是:「爸爸與大白貓建立了感情。」同樣的情形,國中國文第一冊第二課的「蟬與螢」的第一段大意是「從夏秋之間的各種蟲聲談到蟬聲。」而主文卻足足花了八十六個字(包括標點符號)來描述。
  2. 讓學生知道每一段的大意就是作文的結構,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本上端寫下大意,假設你立的結構是這樣的話,你會不會像陳醉雲一樣,發展出一篇描繪夏天風情的文章呢?
  3. 老師在作文命題之後,可以提供學生幾個方向,要求他們在四十五分鐘之內做好「結構(就是段落大意)」,並依據結構聯想出文章,第二個四十五分鐘則經修改後,抄入作文簿。

關於「發展」方面則需依學生閱讀吸收理解及生活經驗程度而定,任由學生馳騁在聯想裡,鼓勵他把想到的看到的說清楚即可。

關於「結尾」則有總結、呼應、評論、引結、設問、啟示(類似聯想)勸勵、抒情、對話、感嘆等等方法,總要能結束你描寫的主題為原則,千萬別把話只說了一半。這個要點也要在講課時,為學生說個明白才好。

作文路標不只前述,更重要的是「標點符號」和「對話」。

標點符號是學生感覺最難的部分,光靠「語文常識」的說明,學生是不容易瞭解的,所以老師在講課時,一定要說明標點符號並多方舉例才對。中小學生常用的標點符號不多,大概統計起來,他們會用「逗號」、「引號」、「冒號」、「句號」和「問號」、「驚嘆號」就很好了。

在發還作文時,老師最好分出時間輪流做個別的指導,學生就會受益無窮。

對話更是重要。如果是文中引用對話,就一定要學生運用「冒號」加「引號」。

例如:

老師說:「你們要準時到校。」

如果是對話多而且進入了小說的記敘領域,則應教導他對話的排列。

例如:

媽媽問我:

「你的日記哪裡去了?」

我回答說:

「你怎麼可以看我的日記!」

「我是你媽媽,為什麼不可以?」

同時,對話裡的人稱(稱謂代名詞)也要注意。

如果:

老師曾經說,校長喜歡她。

這個「她」指的是老師本人,因為是作者直接的向第三個說明,老師便成為第三人稱代名詞,這樣寫是對的,如果寫成【老師說:「校長喜歡她。」】便不對了。如果要用對話形式,就一定要寫成:

老師說:

「校長喜歡我,所以跟我回禮。」

以上的說明便是路標工作,表示國文老師在講課、命題、簡單說明題意、作文批改方面都必須在意的重要之點,希望國文教師同仁們大家一起來努力,為學生做好作文的登山路標。

[上一頁] [下一頁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