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談 帶領閱讀的步驟

         一個人年紀大了,從職場上退休以後,或許可以不聽、不說、不寫,但絕對無法「不讀」,因為閱讀是他的精神補給站,是他生存的基本動力,更是他僅有的夢想的翅膀。相對的,在基本教育階段的青少年兒童,閱讀能力更為重要;因為「閱讀」,他才能走進知識的領域;因為「閱讀」,他才能加寬知識的統整場域;因為「閱讀」,他才能發表他的創造產品。具體地說:因為他讀很多,所以才能寫得好、寫得多。可以說:閱讀是通往寫作的捷徑。而老師要教好學生的作文,也要從帶領閱讀開始。

     帶領學生的閱讀首先要注意四個原則:

一是興趣,這是牛羊面前的嫩草,是最大的領進門的誘因。

二是指導,光是瀏覽瀏覽讀過就算,對作文不會有什麼幫助。

三是老師要列出各個年齡層都喜歡看且必須看的書。

四是要求學生發表心得。

        要依據以上四個原則並不是簡單輕鬆的工作,還得要學校或學生家庭的配合,更需老師在學期前作充分的規劃才行。

      首先,我們來談談家庭的配合。

     老師和家長的溝通是很重要的,在歐美有家長說明日,在日本有母姊會,我們台灣則有「親職教育日」。老師要多在學期前做好系統的計劃,向家長說明你的閱讀計劃:

  1. 向家長說明本學期「國語」課本或「國文」課本的課目
  2. 配合課目的安排,指定若干本「家長自行購買」的課外讀物,例如國小國語第九冊,你可以向家長建議購買「西遊記」或「成語故事」、「三國演義」。如果家長做得到,你還可以要求家長和學生一起讀、一起討論,等到你上第十課、第十五課、第十六課、第十七課的時候,學生聽得懂老師可以節省時間讓學生作發表討論等等活動,你的國文課一定會很精采。同樣的面對國中生也是一樣的道理,國中一年級的學生至少應有兩本的現代詩選及一本唐詩三百首(照常理,他們在小學五年級時即應擁有)。如果還肯購買:吳晟的「吾鄉印象」和張秀亞的「北窗下」,對國中一年級生的記敘文和抒情文的寫作進程將大有助益。
  3. 老師個人的充實更為重要,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,要求學生閱讀的自己一定要先閱讀,然後盡量記下篇目以備學生發問。最需要注意的是老師在指導的時候一定要以「保持中立」的態度,拋棄一切主觀性的見解,才能引發學生討論和發表的膽量,進而激發學生的興趣。
  4. 老師們要認識到:我們會以很快的腳步踏進小班教學的軌道,而小班教學的多數活動是以人為本位,以學生發展為主體的教學,成績只是一種手段,甚至只是眾多手段之一而已。如果這個觀念不建立起來,還是成績掛帥的話,那根本沒時間閱讀,就甭談閱讀指導的目的了。所以老師自己的第一課應該是「認識學生的起點行為」,也就是瞭解學生個人的基本能力和發展能力,再個別的要求他們的進程,記住:少做一致性的要求,多叫他(她)做那些做得到的,那麼你的學生們便會有快樂的成長。
  5. 老師也有責任在「教學研究會」上依課文順序,建議學校行政單位依需要購書,作為集體講解時的基本資料,這類的書要和班級學生等量,學生有三十八個,便需同一本書最少採買三十九本,才能實施集體性的教學,其他適合的讀物更應多買,如此一逼,學校便會擴大圖書館和閱覽室。如果我們有幸進入小班教學,那麼,學校擴大的建築不是體育館,而是圖書館。

    其次,讓我們來談談興趣激發的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老師是不是常常想到:我也是這樣長大的!如果老師們的答案是「是」的話,那就太好了。因為「興趣」是從有趣激發出來的,不是被逼出來的,所以老師要留給學生一點空間,給他機會談談他自己喜歡的讀物,不要把老師的價值觀直接地強加在學生身上,他們才會留下接納老師的空間,換句話說,他才會願意聽老師的指導。譬如說:學生照你的吩咐讀了張秀亞的「北窗下」,卻讀得不是十分認同,他寧願讀「李敖的回憶錄」,你就不要一口咬定那會影響他的做人做事態度,最好不要讀。你寧願說:「你的選擇水準滿高的,你願意和老師同學分享嗎?」然後由老師或同學在討論中給他某些正面的評價和建議。這樣他才會願意認真的讀北窗下,認真的寫他的心得。我們不可期望十歲至十四歲的孩子就能培養出獨立的思考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  最後,我們要認清閱讀的目標是為了「作文」,所以在閱讀過程中老師要安排時間讓學生發表意見,也要安排時間讓他們學習用文字發表。如果是口頭發表報告,那可採用閱覽室分組討論或是教室裡大團體討論。如果是心得寫作,那就可以輪流朗誦,而最佳的發表園地就是教室的布告欄。我常提倡教室的布告欄要留下大量空間,作為學生作品的展覽場,它的好處多多,對學生的影響會在無形中成長變大。如果有適合刊登的好作品,更應該叫他們抄投各大小報刊的學生副刊,至少各縣市救國團都有學生的刊物,都適合鼓勵學生投稿。學生投稿的意願多了以後,還可以鼓勵學生用教室電腦辦期刊,並且請求學校或家長會予以鼓勵。

        總之,鼓勵學生閱讀,就是為了增進其寫作能力,非常期望大家一起來鼓勵學生閱讀,鼓勵學生提升作文能力。

[上一頁]          [下一頁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