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人年紀大了,從職場上退休以後,或許可以不聽、不說、不寫,但絕對無法「不讀」,因為閱讀是他的精神補給站,是他生存的基本動力,更是他僅有的夢想的翅膀。相對的,在基本教育階段的青少年兒童,閱讀能力更為重要;因為「閱讀」,他才能走進知識的領域;因為「閱讀」,他才能加寬知識的統整場域;因為「閱讀」,他才能發表他的創造產品。具體地說:因為他讀很多,所以才能寫得好、寫得多。可以說:閱讀是通往寫作的捷徑。而老師要教好學生的作文,也要從帶領閱讀開始。
帶領學生的閱讀首先要注意四個原則:
一是興趣,這是牛羊面前的嫩草,是最大的領進門的誘因。
二是指導,光是瀏覽瀏覽讀過就算,對作文不會有什麼幫助。
三是老師要列出各個年齡層都喜歡看且必須看的書。
四是要求學生發表心得。
要依據以上四個原則並不是簡單輕鬆的工作,還得要學校或學生家庭的配合,更需老師在學期前作充分的規劃才行。
首先,我們來談談家庭的配合。
老師和家長的溝通是很重要的,在歐美有家長說明日,在日本有母姊會,我們台灣則有「親職教育日」。老師要多在學期前做好系統的計劃,向家長說明你的閱讀計劃:
其次,讓我們來談談興趣激發的問題。
我們老師是不是常常想到:我也是這樣長大的!如果老師們的答案是「是」的話,那就太好了。因為「興趣」是從有趣激發出來的,不是被逼出來的,所以老師要留給學生一點空間,給他機會談談他自己喜歡的讀物,不要把老師的價值觀直接地強加在學生身上,他們才會留下接納老師的空間,換句話說,他才會願意聽老師的指導。譬如說:學生照你的吩咐讀了張秀亞的「北窗下」,卻讀得不是十分認同,他寧願讀「李敖的回憶錄」,你就不要一口咬定那會影響他的做人做事態度,最好不要讀。你寧願說:「你的選擇水準滿高的,你願意和老師同學分享嗎?」然後由老師或同學在討論中給他某些正面的評價和建議。這樣他才會願意認真的讀北窗下,認真的寫他的心得。我們不可期望十歲至十四歲的孩子就能培養出獨立的思考能力。
最後,我們要認清閱讀的目標是為了「作文」,所以在閱讀過程中老師要安排時間讓學生發表意見,也要安排時間讓他們學習用文字發表。如果是口頭發表報告,那可採用閱覽室分組討論或是教室裡大團體討論。如果是心得寫作,那就可以輪流朗誦,而最佳的發表園地就是教室的布告欄。我常提倡教室的布告欄要留下大量空間,作為學生作品的展覽場,它的好處多多,對學生的影響會在無形中成長變大。如果有適合刊登的好作品,更應該叫他們抄投各大小報刊的學生副刊,至少各縣市救國團都有學生的刊物,都適合鼓勵學生投稿。學生投稿的意願多了以後,還可以鼓勵學生用教室電腦辦期刊,並且請求學校或家長會予以鼓勵。
總之,鼓勵學生閱讀,就是為了增進其寫作能力,非常期望大家一起來鼓勵學生閱讀,鼓勵學生提升作文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