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談 看電影的收穫

        突然光臨的靈感能導出好的故事,好的故是吸引好的編劇,好的編劇寫出好的劇本,好的劇本才能演出好的電影。作文的教學正好從電影的逆向操作來實施,不是從寫到看,而是由看到寫。依據這一順序,老師帶學生看電影,利用「定格」操作,一步一步地講給學生聽,學生的理解才會深刻。

        多年前,我為了講解「愚公移山」而利用錄影帶播放「西部開拓史」給學生看。我的這個教學準備的行動,引起不少學生的興趣,所以學生們都願意聽我講解。看完後,我請他們依據我寫在黑板上的議題,大膽地提出他們的看法,我訂的議題是:

  1. 片頭從那裡掃描到那裡?
  2. 當一個鏡頭轉移到另一個鏡頭的時候有多種方法?
  3. 整個故事有多少場景?
  4. 你看他們的服裝、道具和背景協調不協調?
  5. 你覺得那些鏡頭是可以剪掉的?
  6. 你覺得那些對話是可以縮減的?
  7. 如果沒有印地安人出現,這部電影會變成什麼結果?

           鄉下孩子畢竟是鄉下孩子,看得少,體會得也少。大多數是囁嚅其言,不是沒膽量發表意見,就是怕說錯話被別人嘲笑,多數是在催促之下才發言。但是,無論如何,我還是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感覺,只要是敢說的,我都給予鼓勵,至少說他(她)很勇敢、很好。討論完了以後,我立刻在作業簿上命題給他們帶回家作文,過一個週末週日再交過來,題目大概如此:「我的阿公」、「我的阿嬤」、「我的父親」、「我的母親」、「我的----」等等都是學生身邊最親近的人,由他們自行選擇,同時建議他們,還可以自行命題。平時成績較好的兩個學生,我就建議她們寫心得。類似的教學活動在鄉下難以普遍實施,有心實施之後,因為時空環境落後的關係,成效是有一些,但不是很好。最近就不同了,各級學校在小班教學要求之下,快速的充實了各項設備,教學媒體已敷使用。於是我在市區對國一的學生做相同的實驗,發現市區的孩子因為文化刺激多且深,所以很容易接受這個教學活動設計,而且當他們接受之後,作文的進步顯而易見。

         依據兒童的心理發展,兒童青少年的作文練習要從描述事和物開始再漸漸地走進抒情,爾後邁向論說,再走向小說的領域。依據教學心理學的原理,教師要給學生回饋的機會。因此,從這兩方面來看作文教學的發展,老師帶著學生看電影是很有創意的作文教學法。

        國小五年級上學期第九冊的第十七課是「孔明借箭」。老師教到這一課之前的預備活動,可以要求學生先期閱讀「三國演義」,最好在放暑假之前就要求學生看完演義全文。上課之前則利用電視,選看借箭一段,再用定格遙控法,說明描寫的場景和鏡頭的轉接。這個時候學生對電影的架構已經建立概念,可以講結構了才告訴學生:

  1. 本課的第一個鏡頭是「一本三國演義的書」,導演把鏡頭對準書,然後快速地翻目錄,最後把鏡頭定在「借箭」那一章上面。
  2. 第二段描述孔明和周瑜的聯合,而導演選出的鏡頭是用周瑜和孔明的對話,三個鏡頭跨越到第四段。
  3. 第五個分鏡區是孔明的準備工作。
  4. 第六個分鏡區是孔明乘戰船隊出發,有幾個分鏡分別拍下孔明和參謀們的對話。
  5. 第七個分鏡區是曹操那一邊的情形。
  6. 第八個分鏡區是孔明回航時的收穫。
  7. 最後一段要做結束了,所以利用周瑜的一句話來結束全文。

        從電影上看起來,作文教學中的記敘文和小說的教法沒什麼不同,都可以運用電影分鏡剪接的方法,來做為作文教學的結構方法,這樣具體的教學成效較佳,而且也較生動有趣,比坊間參考書上所論述的段落原則的概述要強多了。

       譬如說老師命一題:我的理化老師。

       學生就用電影情節的分鏡表來構想:

  1. 第一個鏡頭是開學第一週的第一節理化課,學生都坐在理化實驗室裡,有好幾個分鏡描述學生交頭接耳的討論這學期老師是誰。
  2. 第二個鏡頭是全班突然鴉雀無聲,老師緩緩從教室外扛著一輛小腳踏車走進教室,大家都非常好奇。
  3. 第三個鏡頭是老師把腳踏車倒放在大講桌上,把前輪用力一轉,車輪快速飛轉起來,老師回身在黑板上寫個大大的「力」字。學生更好奇了,因為他們從來沒看過老師這樣教的。
  4. 第四個鏡頭是老師開始發問:「剛才我轉車輪的時候,我用了很大的什麼?」以下有好幾個學生奇怪好笑的回答,惹得哄堂大笑。
  5. 第五個鏡頭是上地理課愛吵的學生都安靜聽課了,最好才說明老師的聲望和姓名。結束一個故事,寫細膩一些,就是一篇很好的記敘文了。

      以後循序漸進的抒情文和論說文,都可以運用這種方法,比起死板的講解取材、選材、描寫技術等等原則讓學生墜入五里霧中,似乎要強多了,不知道各位先進同仁同意否?

[上一頁]         [下一頁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