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杜甫,字子美,生於唐睿宗景雲三年 (西元七一二年),祖籍襄陽(今湖北襄樊),後遷鞏縣(今河南鞏縣西),他居住長安(今陝西西安)南郊少陵時,曾自稱“少陵野老”“杜陵野老”。由他的詩“哀江頭”可得知。晚年在成都(今四川成都)時被薦舉為節度參謀、檢校工部員外郎,因此後世多稱他為杜少陵、杜工部。 杜甫在族中排行老二,因此有“杜二甫” 之稱,曾任左拾遺故有“杜二拾遺”之尊稱。 唐代宗大曆五年冬天,在長沙、岳陽之間的湘江旅船上逝世,享年五十九歲。 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國從鼎盛向衰落的歷史轉折時代,歷經唐玄宗、肅宗及代宗三朝。他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,以經世濟民為己任,他正視現實社會,以犀利而大膽的刀筆,指出社會上不合理的現象,表達了自己不平的感受。
在天寶之後,安史亂起,國家動盪,人民苦難,他與天下寒士一樣備受壓抑沉淪,飽嘗屈辱辛酸;跟廣大百姓一起經受戰亂苦難,忍饑挨餓,逃難流亡。但他始終懷念開元盛世,希望國家中興,慷慨陳述自己的辛酸,人民的苦難。
杜甫一生仕途坎坷,生活貧窮,使他更接近百姓,更走向下層,因而更熱忱地關心人民,他把自己的困頓化成悲天憫人的胸懷,與社會生民的苦惱合而為一。 在他從一位忠君愛國,仁政愛民的士大夫階段轉變為一位愛國愛民、憂國憂民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的歷程中,他的政冶理想依然是“貞觀之治”和“開元盛世”,他的心深深的和天下寒士、各族苦難百姓聯繫在一起。 他以全部生命來謳歌國家的危難、百姓的苦楚和美好的山川風物、史事古蹟及習俗人情。所以說他的詩被譽為“詩史”,即反映社會離亂,民生疾苦,可作唐代歷史的見證,並開中、晚唐社會寫實的先聲,對後世影響深遠。而杜甫本人因其詩表現人生,立言醇厚,可群可怨,故今日吾人尊稱其為詩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