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前一頁
負薪行
秋興
登岳陽樓
江南逢李龜年
詠懷古蹟

晚年

永泰元(七六五)九月,杜甫在雲安病倒,在此住了半年。次年三月,遷往夔州(今四川奉縣 ),在白帝城下,大江岸邊,居住約二年,在此他看到夔州女多男少的情況,以致婦女既要擔負家庭經濟,又往往到老不能出嫁,有感而發寫了負薪 行這首詩。可看出杜甫對百姓的深摰同情,突破了儒家男尊女卑的偏見,發出人道的呼聲。

此段期間,杜甫經常臥病在床,但仍以寫作遣興,這年秋寫了 秋興 ”八首,以身在夔州而心念長安為題材抒發其情緒。

大曆元年(七六六),杜甫臥病在夔州,寫了篇自傳性的敘事詩壯遊 ”,把從幼年學詩起,歷敘漫遊齊、趙,洛陽失策,長安十年,經安史之亂到滯留巴蜀的生活,在此長詩中可一覽究竟。

大曆三年(七六八),杜甫攜眷離開夔州,出峽到江陵(今湖北潛江西),境遇不愜人意,晚秋移居江陵南九十里的公安(今湖北公安),本擬到柴桑(今江四九江),未果,在這年暮冬入岳陽(今湖南岳陽 ),遊岳陽樓(即岳陽城西門樓,下臨洞庭湖)寫了登岳陽樓  ”這首詩。

同年寫了 詠懷古蹟 ”抒發胸中感慨,杜甫憑弔楚國著名辭賦作家宋玉的故宅,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。

來到昭君村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,月夜魂歸的形象,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。因他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,遠離故鄉,處境和昭君相似含有自身懷才不遇的感傷。

杜甫瞻仰武侯祠,以自身肝膽情志弔古,對諸葛亮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的高尚品節的讚歌,也是對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嘆惋。

大曆五年(七七0),杜甫在潭州和李龜年偶然相遇,使杜甫想起十四、五歲時,曾因才華早著,受到李岐王李範和秘書崔滌的延接,在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,如今再度相遇,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,而李龜年也流落江南,真的是落花時節又逢君,也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傷,也感受到唐代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動亂陰影,給人們造成巨大的災難與心靈創傷。因此寫了“江南逢李龜年”這首詩相送。

杜甫這一生最後兩年,幾乎是漂泊西南天地間,沒有一個安定之所,主要都是在旅船上渡過的。且又體弱多病,越來越思憶故國家鄉,思念親朋故友,關心窮苦百姓,憂慮國家前途。這其間,詩多抒情寫懷、詠古諷今、感慨激昂、不能自已,所作詩篇,約占今存作品總數三分之一。

杜甫往來於岳陽、長沙、衡州。耒陽之間,生活貧困,渴念家鄉,身體越益衰弱,憂國憂民越切,終於在大曆五年(七七0)冬天,在長沙、岳陽之間的湘江旅船上告別人世,享年五十九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