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前一頁
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
出塞
兵車行
麗人行
同諸公登慈恩寺塔
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

謀官     (十年的長安辛酸屈辱)

杜甫與李白別後的第二年,即天寶五年(西元七四六年),杜甫來到長安,為求一展抱負。

天寶五年到天寶十四年,杜甫在長安生活了十個年頭,懷著"致君堯舜上,再使風俗淳"的政治抱負,意在登上仕途,一展鴻圖。

次年,唐玄宗詔天下有一藝者,進京師就選。杜甫參加考試,但因宰相李林甫命考官尚書省一個都不予錄取,然後再向玄宗祝賀"天子聖明,野無遺賢",致使杜甫上當受騙。

又過了一年,河南尹韋濟遷任尚書左丞,由於韋濟的器重,杜甫視為知己,因此在這年冬天寫了"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"向韋濟傾訴心中的辛酸悲憤,並明白表示若實在找不到出路,就決心離開長安,退隱江海,此時到長安尋求功名已三年了,卻素志難伸。

天寶十年,玄宗舉行祭祀玄元皇帝老子、太廟、天地三大盛典,杜甫進獻三大禮賦,居然得到玄宗欣賞,命宰相對他進行考試,在集賢院等候分配,但是等了一年,還是沒有結果。真的,壓抑使他覺悟,貧困使他清醒,從此他以詩歌來諷諫時政。

天寶十載(七五一),唐王朝在今青海新疆一帶與吐蕃爭戰,大量徵發關中壯丁,遠戍西北,給百姓帶來很大痛苦,此時杜甫寫了前後"出塞"九首,寫出新兵被徵與家人告別時的悲痛、激憤之情,以及士兵離家日久,痛別思鄉之心不絕,無奈之中,以壯志功名自解,反而更引起憤慨。

天寶十載(七五一)四月,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伐南詔蠻,大敗於瀘南。時仲通將兵八萬,軍大敗,士卒死者六萬人,仲通僅以身免。楊國忠掩其敗狀,仍敘戰功。大募兩京(指長安與洛陽),及河南、北兵以擊南詔。人聞雲南多瘴癘,未戰士卒死者十八九,莫肯應募。楊國忠遣吏分道捕人,連枷送詣軍所。以致行者愁怨,父母妻子送之,所在哭聲震野。

杜甫在長安目睹送別的悲慘情景寫下了"兵車行"也是杜甫最早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。不僅表達戍卒們沉痛哀怨的心情,也表現出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,也揭露了唐玄宗長久以來的窮兵黷武,連年征戰,給人民造成極大的災難。

天寶十一載(七五二)三月三日,楊家兄妹在長安城南曲江祓禊遊宴,杜甫寫下了"麗人行",寫出了對楊國忠兄妹驕縱荒淫的生活的嘲諷,也曲折地反映了唐玄宗的昏庸和時政的腐敗。

天寶十一載(七五二),杜甫已在長安居住了七年,沒有謀到官職,生活窘困,但政治抱負並未消失,所以對現實的認識更為清醒。

這年秋天,他與高適、岑參、儲光羲、薛據等曾在傍晚同登長安城東南進昌坊的慈恩寺塔,登塔俯視神州,百感交集,心中升起無窮無盡的憂慮,即以比興手法詠景吟事,寫下了"同諸公登慈恩寺塔"這首詩,傾洩心中對政治現實的不滿和憂憤,以及對身世的感慨。

天寶十三載(七五四),關中秋雨六十多天,莊稼遭災,長安也極缺糧食。杜甫感到生活十分困難,杜甫再向唐玄宗獻“進封西岳賦”訴說自己衣不蓋體,並四出求助,仍然沒有得到一官半職,只得把家小安置在奉先(今陝西蒲城),委任縣令的親戚照顧,以便度過饑荒,然後隻身返長安謀官。

天寶十四載(七五五),杜甫被任為河西縣尉,他沒有接受,於是改任右衛率府冑曹參軍(掌管兵甲、器仗、管理門禁鎖鑰的正八品下的小官)。

這年十一月間杜甫去奉先探親,回家看到小兒子已餓死,於是將旅途和到家後的見聞、遭遇和感想,寫下了劃時代的傑作"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"總結長安十年的生活,此詩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前危機四伏的社會政治現實面,從個人的悲慘遭遇推及廣大人民的痛苦,表達了對於國家前途的深刻憂慮。揭露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的嚴酷不平的事實。全詩融注了杜甫長安十年政治生活的體驗和觀察,也是杜甫五言詩的代表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