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至德二載(七五七)五月,杜甫任左拾遺,不久,發生罷免房琯宰相事件,杜甫上疏進諫,認為房琯罪小,不宜罷免大臣,因此觸怒唐肅宗,下獄查問,幸虧新任宰相張鎬營救,杜甫得以免罪。 至德二載(七五七)六月一日復職,從此肅宗嫌惡杜甫,兩個月後,親自命杜甫回家探親,讓他離開朝廷。 至德二載(七五七)八月初一,杜甫離開鳳翔到鄜州羌村(今陝西富縣南),回家後,與別離一年多的妻兒團聚,回顧別後流離,生活艱難,百感交集,寫了“羌村”三首,這組詩,描述剛到家時,初見家人、鄰居時,悲喜參半的情景以及返家後,矛盾苦悶的心情以及鄰人來訪情事等等。 至德二載(七五七),杜甫探親回到家裡,依然關心時局,憂慮國事,把離京到家的見聞觀感與心中憂慮,寫下了“北征”這首詩,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前途的信心,對肅宗中興的期望,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現實,更可看出杜甫不計較肅宗無視於他的忠誠,對他查辦,依然忠心耿耿。 至德二載(七五七)九月,郭子儀收復長安,十月,唐肅示返長安,杜甫探親後,也隨駕扈從,切望天下從此太平,人民安居樂業,寫下了“洗兵馬”,贊揚功臣並希望能就此收兵洗甲,再無戰爭,可看出杜甫熱切關懷國家命運,充滿樂觀信念。 至德二載(七五七)十月,回紇葉護辭別肅宗,但奏稱回紇兵留在沙苑,自己回去取戰馬,再來助唐平叛,此後肅宗嫁女給回紇可汗為妻,回紇派骨啜特勒等率三千騎兵參加圍困鄴城戰役,鄴城敗後,肅宗還設宴賞賜骨啜特勒等。杜甫對此深為憂慮,因此寫了“留花門”(即回紇的代稱),認為留用回紇是留下隱患,唐肅宗委屈求留,並不得體。 至德二載(七五七)十二月,已為太上皇的玄宗也回到長安,宮廷內有太上皇、皇帝、太子之間的明爭暗鬥,朝廷上由於肅宗妻張后與宦官李輔國勾結,擅權干政及平叛將擁兵割據,回紇、吐蕃等異族乘機擴張。 杜甫從鄜州回到長安,仍任左拾遺,掌供諷諫,大事廷諍,小事上封事即密封的奏疏。乾元元年(七五八),杜甫寫了“春宿左省”這首詩,描寫上封事前,在門下省值夜時的心情,表現了忠勤為國的思想,深切表現了杜甫勤於國事,唯恐次晨耽誤上朝的心情,忠愛之情溢於字裡行間。 乾元元年(七五八)五月,杜甫出任為華州司功參軍,從此不再在朝,永別長安。 乾元二年(七五九)春,與老朋友久別重逢,寫了“贈衛八處士”寒暄慰問,情熱意傷,想來深感悲切。 乾元二載(七五九)初,郭子儀等九個節度使率軍六十萬圍攻安慶緒盤據的鄴城,到了三月被史思明兵擊破潰敗。 杜甫探視了河南陸渾莊舊居,二月經洛陽回華州任所,杜甫途經新安,石壕村,潼關等地,就所見所聞寫了著名的三吏、三別。 三吏即
三別即
乾元二載(七五九)杜甫回到華州已值初夏,關中京畿地區饑荒,生活困難。在七月棄官,率家流亡西去秦州(今甘肅成縣),這是杜甫最後一次離開長安,寫了“至德二載,甫自京金光門出,間道歸鳳翔。乾元初,從左拾遺移華州掾,與親故,因此出門,有悲往事”這首詩,全詩自傷遭不遇,有志未伸,內心雖不能無怨,然皆發乎情而止乎忠,此行也是杜甫一生的轉捩點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