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前一頁
北征
洗兵馬
留花門
春宿左省
至德二載
新安吏
石壕吏
潼關吏
新婚別
垂老別
無家別
羌村
贈衛八處士

從政 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諷諫時政)

至德二載(七五七)五月,杜甫任左拾遺,不久,發生罷免房琯宰相事件,杜甫上疏進諫,認為房琯罪小,不宜罷免大臣,因此觸怒唐肅宗,下獄查問,幸虧新任宰相張鎬營救,杜甫得以免罪。

至德二載(七五七)六月一日復職,從此肅宗嫌惡杜甫,兩個月後,親自命杜甫回家探親,讓他離開朝廷。

至德二載(七五七)八月初一,杜甫離開鳳翔到鄜州羌村(今陝西富縣南),回家後,與別離一年多的妻兒團聚,回顧別後流離,生活艱難,百感交集,寫了羌村”三首,這組詩,描述剛到家時,初見家人、鄰居時,悲喜參半的情景以及返家後,矛盾苦悶的心情以及鄰人來訪情事等等。

至德二載(七五七),杜甫探親回到家裡,依然關心時局,憂慮國事,把離京到家的見聞觀感與心中憂慮,寫下了北征”這首詩,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前途的信心,對肅宗中興的期望,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現實,更可看出杜甫不計較肅宗無視於他的忠誠,對他查辦,依然忠心耿耿。

至德二載(七五七)九月,郭子儀收復長安,十月,唐肅示返長安,杜甫探親後,也隨駕扈從,切望天下從此太平,人民安居樂業,寫下了洗兵馬”,贊揚功臣並希望能就此收兵洗甲,再無戰爭,可看出杜甫熱切關懷國家命運,充滿樂觀信念。

至德二載(七五七)十月,回紇葉護辭別肅宗,但奏稱回紇兵留在沙苑,自己回去取戰馬,再來助唐平叛,此後肅宗嫁女給回紇可汗為妻,回紇派骨啜特勒等率三千騎兵參加圍困鄴城戰役,鄴城敗後,肅宗還設宴賞賜骨啜特勒等。杜甫對此深為憂慮,因此寫了留花門”(即回紇的代稱),認為留用回紇是留下隱患,唐肅宗委屈求留,並不得體。

至德二載(七五七)十二月,已為太上皇的玄宗也回到長安,宮廷內有太上皇、皇帝、太子之間的明爭暗鬥,朝廷上由於肅宗妻張后與宦官李輔國勾結,擅權干政及平叛將擁兵割據,回紇、吐蕃等異族乘機擴張。

杜甫從鄜州回到長安,仍任左拾遺,掌供諷諫,大事廷諍,小事上封事即密封的奏疏。乾元元年(七五八),杜甫寫了春宿左省”這首詩,描寫上封事前,在門下省值夜時的心情,表現了忠勤為國的思想,深切表現了杜甫勤於國事,唯恐次晨耽誤上朝的心情,忠愛之情溢於字裡行間。

乾元元年(七五八)五月,杜甫出任為華州司功參軍,從此不再在朝,永別長安。

乾元二年(七五九)春,與老朋友久別重逢,寫了“贈衛八處士”寒暄慰問,情熱意傷,想來深感悲切。

乾元二載(七五九)初,郭子儀等九個節度使率軍六十萬圍攻安慶緒盤據的鄴城,到了三月被史思明兵擊破潰敗。

杜甫探視了河南陸渾莊舊居,二月經洛陽回華州任所,杜甫途經新安,石壕村,潼關等地,就所見所聞寫了著名的三吏、三別。

三吏即

  1. 新安吏”敘述經過新安看到縣吏徵募青年從軍,杜甫同情青年離家的痛苦,又勉勵他們要為國出力。
  2. 潼關吏”是抒寫對人民勞役的關切和對國家軍政的憂慮,希望官軍能據險防守,不受重蹈哥舒翰倉卒應戰的覆策。
  3. 石壕吏”是敘述杜甫聞目睹投宿主人被官吏抓丁的一場悲劇,深刻真實地反映當時人民在戰爭中妻離子散,家破人亡的深重苦難。

三別即

  1. 新婚別”是寫新婚夫婦在新婚次日早晨即遭徵兵的悲慘遭遇,以新婚妻子送別丈夫出征的口吻,抒發心中矛盾痛苦。
  2. 垂老別”是借用一位年近六旬老人的口吻,自敘子孫作戰犧牲,憤然投身從軍,同仇敵愾,悲壯動人。
  3. 無家別”是借用一位回鄉戰士的口,敘述他的悲慘遭遇,他長久從軍,戰敗回來,本已無家可歸,不料縣官又派他到本州服兵役,臨行出發,無家可別。

乾元二載(七五九)杜甫回到華州已值初夏,關中京畿地區饑荒,生活困難。在七月棄官,率家流亡西去秦州(今甘肅成縣),這是杜甫最後一次離開長安,寫了至德二載,甫自京金光門出,間道歸鳳翔。乾元初,從左拾遺移華州掾,與親故,因此出門,有悲往事”這首詩,全詩自傷遭不遇,有志未伸,內心雖不能無怨,然皆發乎情而止乎忠,此行也是杜甫一生的轉捩點。